0

联系方式

展位预订:021-3114 8748
参观/媒体联系:18701766985
QQ:3208399867
邮箱:artsexpo@sgexpo.cn

行业新闻

为国“守隧”的逐梦人

发布时间:2023-02-16 09:49:3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

近日,武汉和平大道南延工程 “和平号”盾构机安全接收,标志着国内最大直径单管双层盾构隧道顺利贯通。这是铁四院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设计团队奉献出的又一力作。

从武汉长江隧道起步,铁四院水下隧道团队在大型水下隧道新的领域不断“破题”,自主创新比重进一步扩大,铁四院成为国内设计水下隧道最多、拥有施工工法最多的设计院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级工程。

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年轻团队,先后设计完成了100余座大直径盾构隧道,创造了多项国内和世界记录,获国际隧协年度隧道工程奖2项、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工程杰出奖1项、优秀奖2项;2017~2019连续3年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;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3项、国家级优秀设计奖4项、中国专利奖5项。

从11米到18米,挑战极限

上世纪末,英法海底隧道与东京湾水底隧道即已建成。“当时,欧洲、日本的隧道设计施工技术遥遥领先,一些人总认为建设‘长江第一隧’有太多不可能,但随着我国经济、科技实力的壮大,我们有能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”团队领航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、中铁建首席专家、铁四院总工程师肖明清说。2008年团队设计的“万里长江第一隧”——武汉长江隧道顺利通车,很快成为中国盾构隧道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板。2021年,被习总书记点赞的京华号隧道盾构顺利始发,意味着我国盾构隧道修建技术由直径11米级提高至16米级。2022年,经过几十次的专家评审,连续180天彻夜鏖战,驻场设计、盾构机厂家调研等,团队设计的深圳荷坳隧道施工图获交通部批复,标志着盾构隧道建造技术跨进直径18米量级。

“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盾构隧道?”面对质疑,团队成员结合路网规划、城市建设条件、受控因素等给出了答案:寸土寸金的深圳市主城区,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,在保证可实施性及经济性条件下,双洞双层八车道盾构隧道已成为解决交通痛点的唯一方式。但直径的增大,绝非简单的数字增加,隧道安全设计、防灾疏散、内部设施布局等方面设计难度呈指数级增长。从11m到18m,离不开团队二十年的坚守与攻关,也正因此使其不断引领行业发展,推动我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
从0到1,打破垄断

如果说武汉长江隧道,开创了我国水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技术的先河,那么南京长江隧道则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利刃。面对高水压下结构防水、浅覆土始发等难题,团队成员凭着“不服周”的勇气咬牙啃下了这块硬骨头。影响因素不确定,那就经过数万次的计算模拟来分析;计算参数取值未知,那就现场做原型试验;施工突发情况多,那就设计团队24小时贴身服务;该项目开展科研课题超10余项,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超2000万元。

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,盾构段长度9.34公里,当时单台盾构机掘进最大长度约5公里,如何解决这一宽海域长距离掘进难题?团队自主研发了海底地中对接技术,两台盾构机双向掘进,海底对接,确保工程顺利推进。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最大水压96m,相当于1个指甲盖承受了9.6公斤压力,面对高水压盾构防水问题,团队对管片接缝密封垫及沟槽形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,创建了内外双主双道密封垫第三代防水体系,成功破解了百米级盾构隧道防水难题。二十年来,团队自主创新了盾构隧道多维度结构安全保障等四大成套设计方法,自主研发了 “长距离隧道通风排烟”等30余项创新技术。技术的领先也带来市场的快速扩大,如今团队设计的项目荣登多个世界之最,全国市场份额超过50%。甬州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全长16.1km,被称为铁路版的“港珠澳”;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,为我国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,称“万里黄河第一隧”。

从大江大河到蔚蓝海洋,体现的正是该团队登高望远,敢为人先的气魄。

从1到N,筑梦中国

在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的同时,团队成员人才辈出,获得国际隧协青年隧道工程师提名奖4人;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;湖北省政府特聘专家及省劳模2人;团队成员分获央企楷模、詹天佑青年科技奖、全国首届盾构工匠、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、北京市盾构工匠等荣誉称号。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、论著8部,授权国家专利超过200项,编写国标《盾构隧道设计标准》,荣膺“中央企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”,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。

设计作为工程的灵魂,设计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全产业链的发展。盾构机由初期的进口到现在的全部国产化,主轴承等行业“卡脖子”工程得以根除,“智能建造”“智慧运维”“零碳隧道”等理念已与工程深度融合,中国隧道正以强劲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。

如今的成绩对于这个年轻的团队而言,不是终点而是迈向未来的起点,随着交通强国战略全面铺开,该团队正在参与三大海峡隧道(琼州海峡隧道、渤海湾隧道、台湾海峡隧道)规划建设工作。团队也正将韧性、低碳、数智作为研究方向,以“中国技术”不断在“中国式现代化”蓝图上着墨书写大国工程的华彩篇章。

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96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