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
联系方式

展位预订:021-3114 8748
参观/媒体联系:18701766985
QQ:3208399867
邮箱:artsexpo@sgexpo.cn

行业新闻

科技为剑 洞穿祁连

发布时间:2022-09-15 08:37:1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

新乌鞘岭隧道是一次新的穿越,前面的两次穿越让筑路者对它凶险、狰狞的本性了然于心,“拦路虎”“大屏障”“硬骨头”依然是它不变的标签。

由中铁十五局参建的新乌鞘岭隧道为双线隧道,全长17125米,最大埋深952米。在既有乌鞘岭特长隧道东侧,是兰张三四线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,计划工期为4年。隧道施工要通过F4至F6三条区域性大断层,断层破碎,断裂构造发育,存在节理发育带可能涌水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等多种困难,施工安全风险巨大。

创新引领 登高好望远

乌鞘岭继续挑战正在山下集结的开凿大军。中铁十五局五公司副总经理、项目负责人郭军与他的团队没有慌乱,手持科技利器,他们更有理由自信。

针对极寒、高海拔地区特点,项目所有进场设备必须满足3000米高原、高寒的工作环境要求。他们在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中引进铣挖机工艺,减少对围岩的扰动,有效确保软弱围岩的施工安全。

他们与兰州工程建设指挥部、铁建重工合作深入探索机械安装拱架工艺,对拱架安装台车进行改进,目前该技术已在多条铁路建设中推广应用。通过对台车进行改进提升,如软搭接工艺、自动逐窗浇筑工艺、拱部冲顶管角度调整(由90度调整为30度)、脱空报警装置等,破解了二衬混凝土施工缝搭接处混凝土损伤、脱空、振捣不密实等质量通病。

他们构建了基于BIM技术的多维度、全方位智慧工地管理平台,创建了智慧工地指挥中心,通过员工可视化教育平台、安全体验馆、工艺工法安全隐患分析、VR体验、火灾消防演示以及施工工法教学模型,对员工进行可视化教育,提升员工标准化、流程化作业和安全风险辨识能力,通过信息化、智能化管理系统等,实现了质量、安全、进度、环保、物资设备等的全方位管理。

他们通过BIM技术建立隧道地质模型、钢筋模型和隧道三维模型,对各管理及作业单元、每个作业时段的动态有效管理和相关信息的适时上传,实现对工程施工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,做到工作有标准、责任有分工,流程可控制,目标可追溯。

微创微改光点汇星河

他们创新采用二维码可视化技术交底,将技术交底以二维码形式张贴在隧道内,所有人员通过手机扫描随时查看,方便了作业人员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同时,他们升级了门禁管理系统,制作员工每日上岗安全质量答题模块,通过门禁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,建立有效奖惩机制,增强员工学习安全质量知识的行动自觉。

他们创新改进了视频监控系统,在指挥部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,为管理人员的手机端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APP,实现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对项目运行进行全方位、全流程可视化、信息化管理,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。

在隧道内,他们引入了联通信号基站,在斜井及主洞内每隔300米设置了视频对讲系统,实现通信对讲报警、定时播放音乐及“安全提醒”等功能。他们建立了“二维码盯控”制度,通过“扫描二维码”打卡,保证关键岗位人员盯控关键工序,压实各级管理人员的主体责任。

针对隧道内工作面多,斜井长坡度大,交通风险大的实际情况,他们在错车道位置设置了视频监控屏幕,边墙两侧安装灯带、警示标志、防撞墙,在交叉口、避车道位置设置红绿灯、交通疏导员。此外,他们为施工车辆配备对讲机,安装了测速抓拍报警系统、倒车影像和“OBD”远程在线汽车故障监控系统,可实时查看接入车辆的运行状况。

如今,他们先后获得14项实用新型专利,参与了国铁集团和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《隧道无人化立拱钻锚注一体化作业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》《新乌鞘岭隧道设计施工综合技术研究》等5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。

科技为剑穿刺祁连

他们在新乌鞘岭隧道建设中,坚持管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,工程项目稳步推进,顺利实现了新乌鞘岭隧道进口段8021米全部贯通。该项目总工程师吴晓华获得工人先锋号标兵称号和个人火车头奖章;项目负责人郭军同志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、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和优秀项目经理。此外,该项目先后获得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“创建廉洁工程 ”、甘肃省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“优秀项目经理部”、兰州工程建设指挥部“防疫先进单位”、中国铁建“第二批示范党支部 ”“青年文明号”“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

从66年前蒸汽机车第一代穿越,到如今高铁时代的第三代飞跃,乌鞘岭见证了三代铁路建设者的初心与使命,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在各个历史阶段、各个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历程、壮大轨迹和前进方向。

乌剑出鞘,科技为剑,穿刺祁连,是铁路建设者改造大自然亮剑的生动实践,也是几代人建设新丝路的生动实践。

项目智慧工地指挥中心

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965号